华夏文明的过去和未来
------中国地形优势-------
上一次我们聊了下中国的地理,主要是看南北大通道以及金角银边,这是内部视角。
从外部来看,中国整体上属于易守难攻之地,被青藏高原、横断山脉、东海+黄海、新疆的沙漠所覆盖,所以西方文明很难入侵。
中原地区与西方文明的主要通道就是河西走廊,也就是甘肃省,丝绸之路的一部分。我大学刚毕业时去甘肃玩过一次,真的是很远啊,坐火车坐了好久,走路的话要更远。距离也是屏障。中国历史上与西方文明的接触,例如唐朝高仙芝与大食的战斗,高仙芝失败了,但大食也没法进入中国,这就是中国地理的好处了。
而作为对比,印度地形则是敞开了一个大口子(阿富汗附近的山口),所以外部文明非常容易进来,印度的古代历史基本上是一部被侵略史。在上古时期还是本地英雄和入侵者轮流坐庄,而从11世纪开始则连续的被以下外族入侵并统治:
- 伊斯兰:1206-1526年
- 蒙元:1526 - 近代
- 近代:英国等殖民者
也就是说,从1206年开始,对应中国的南宋时期,印度久一直处于外族的统治之中。这对于印度的本身国民性产生什么样的影响?还不得而知。
-------汉族的扩张和防守-------
因为以上天然屏障,所以整体上中国很难被同等发达的西方入侵。中国的历史主要是生活在平原上的种地的汉族,与生活在高原上的游牧的少数民族之间的博弈。在这里面,有人说气温变化引起实力对比变化,也有人说是技术的革新和传播。举个例子,在双马蹬出现之前,马只是个交通工具,主要战争模式还是下马步战。所以在汉朝有“一汉当五胡”的说法,因为湖人队(
可以这么说,春秋就是一部汉民族的扩张史。汉民族以诸侯国为单位,不断征服少数民族,比如楚国征服了湖南湖北大部分地区,秦征服了西北、四川,晋国则征服了长治盆地。那个时候,战车是主流兵器。湖人队的马战在战车以及汉人的戈、强弓劲弩面前,就是个渣渣。
春秋时候,也许是因为对外扩张软柿子捏的太爽,汉人之间的战斗都是温文尔雅,各种礼仪、各种规矩。 到了战国时期,对外扩张进入尾声,于是开始内卷,战斗也变得残酷,“无所不用其极”。各国都变法、各种纵横捭阖、百家争鸣。最终是法家和秦关中蜀国的结合取得了天下。
当然这种征服仍然一直有延续,所以曹操北征乌桓,发生遭遇战后,以少胜多,一战灭此朝食。张辽作为核心将领,加上合肥威震孙权的声望,登入李世民评定的武庙,而曹操阵营的只有张辽获得此殊荣。
东晋末年出现了双马蹬,这相当于把马变成一个移动作战平台,于是一切都改变了。先有五胡乱华、五代十国,后有南北朝、辽、金、满清等少数民族,占据华北平原,甚至有时占领全境。
直到工业革命,少数民族再也无法翻盘。
所以天命无常,唯有“德”者居之。
--------------扩张期的制度--------------
扩张时期都更适合合伙人制度。诸侯制度(以周王室为虚君)、八旗制度、唐朝的藩镇制度、东印度公司,都是如此。去中心化的字面意思就是没有中心或者中心是个图章。中国古代去中心化的极端就是“长安天子、魏博牙兵”,河北人牛逼。
秦制是诸侯制度竞争出来的的集大成者,抛开那些对法家的有的没的的污蔑,秦制确实搞定了耕战两个关键问题。
- 耕:郑国渠、都江堰,把关中平原和四川平原变成两个天府之国,其中都江堰到今天还在使用。
- 战:军功爵位制度,保证了战斗力。
而且法家很务实:“宰相必起于州部,猛将必发于卒伍。”,非常实用的meritocracy。但这套制度成本也很高,比如说最低级的公士,授田1.5顷,大约3万平方米,现代农民也就2-3亩地吧。
也许是秦统一以后,没有新增土地,秦军失去了战斗动力,因此在镇压六国叛乱时显得无比拉垮。
--------------稳定期的制度--------------
稳定期/防守期则适合大帝国,主要是规模效应。这个时候需要目标是发展经济以及内部分饼,对外战斗不再是主线任务。
大一统具备规模优势,一套班子、水利工程。历史上中国从来都是基建狂魔,各种都江堰、郑国渠、京杭大运河。
泰国一条100km的运河到现在还没没钱修,而隋朝就修好了1800km的京杭大运河1800km。
欧洲试图建立以欧盟、欧洲央行为核心的大一统,但因为是在民族国家之上,相当于两层体系,反而增加了官僚、管制,到目前为止,效果不佳。大一统需要郡县制,以及统一文化(共识)。
儒家就是配合大一统的文化制度,因为都是同文同种,所以不像被外族征服无数次的印度种姓制度那么严格。儒家制度的强制性没那么强,同时也留了每个阶层向上的通道:如果你很勤奋,那么几代也许可以成为地主(白嘉轩),然后就可以读书,进入统治阶级。
这当然不是为儒家唱赞歌,儒家只是历史进化的产物,恰逢其时,不算最好,但也不算最差。如果你往四周看一下,儒家文化的国家民族,至少都能抓住制造业红利。
-------大一统的局限---------
农业文明的最大挑战就是以人为本,为本的意思就是谁说了算,最终是武力最强者(皇帝)说了算。农业文明不需要一个在皇帝之上的神,皇帝和神可以合二为一,不影响经济发展。因为农业经济不需要大规模商业协作,自己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即可。主要的协作是各种水利工程。
上帝可不会修水渠,而大禹会。谁会修水渠,谁武力强,就成了皇帝。
到了近代其实很多人都希望用共识来治国,比如洪秀全、孙中山,比如共产党里的国际派,结果证明在中国还处于农业社会时,共识治国就是扯淡,还是回归到修水渠+武力。
当然,到了现代工业和商业成为主流经济,确实需要一个共识了。这个共识经过多次博弈,包括社会主义、民主自由、回归儒家,暂时还没形成统一共识。毕竟中国人无神惯了,类似财神、城隍都仅仅是打工仔而已,妈祖也只是负责发签证。让这帮“无法无天”的人重新认一个上帝,难度太大。
而古代的商业文明则必须要求有神存在,否则合约没法执行,只能像陕北老汉卖羊时两个袖筒套在一起勾兑,实现最简单的订单簿功能,没有公开的深度看板,更没有做市商提供流动性。
所以神的发明相当于上古时期的区块链,在神明的共识加持之下,合约有了保障。再后来各种虚拟化:公司的虚拟化、郁金香合约、股票等等。神明到了现代变成了法律,牧师变成了律师和法官。
在商业文明下,帝国不能长存。因为帝国的成本过高,而好处不大。帝国相当于你有了一套神明商业确认体系之后,再重新建立第二套体系。罗马帝国是西方第一个大帝国,之后就是英国建立的大帝国了,但这两者都解散了,大部分时间欧洲都处于分裂状态。如果你看西欧地图,会发现的被分割的如此均匀。
现在即使是目前的民族国家结构,成本也越来越超过收益。央行为核心的金融系统和以武力为后盾的法律系统,越来越低效,逐渐成为负担而不是促进,那么未来民族国家存在的意义何在?